找到相关内容19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论丛林清规

    唱念也可左右逢源,走遍南北,横跨东西,受戒不登坛照样拿戒牒,沙弥也毫不含糊做金刚上师,学得好不如攀得好,修得好不如拍得好……面对如此不正之风,歪理邪说,我们僧团内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:  第一、要加强信念...

    天 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063678.html
  • 禅苑清规——丛林制度

    不是某一僧人或某一派僧团的私产,而是应当为十方僧众所共有。依丛林制度,凡受过具足戒的比丘,只要衣钵戒牒俱全,并能遵守丛林清规,都可在寺院中挂搭(挂单)居住。据《敕修百丈清规》卷下“大众&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1063908.html
  • 戒律与道风建设

    虽然比他们多经历了剃度、受戒的仪式,多了象征身份的戒牒,从本质上说,并没有太大差别。如果没有法,没有戒,那还能有什么呢?无非是世俗心,无非是凡夫心。可能世俗的程度不同,世俗的方式不同,但不是根本差别。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5466884.html
  • 安徽青阳县佛教的起源与发展

    火烧疤痕为标志,今以“戒牒”为凭证。传戒仪式隆重庄严。民国22年(1933),祗园寺开设三坛传戒,参加受戒828人,邀请外来高僧30余人,盛况空前。  打念佛七:净土宗僧人进行的念佛活动。即在“七七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5169326.html
  • 道是无情胜有情

    我吧,我替师父挨这个打。”那人一见这架势,就朝打手们喊道:“别打老的,打小的,给我往死里打!”   后来,圆林被逼无奈,只好冲出去和这人拼命,这些人停住黑手后,却把圆林的戒牒给藏起来,百般刁难,使他们...

    刘兴旺 王 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31370164.html
  • 序说虚老年谱致净慧长老

    明末遗民藉逃禅出家而反清复明,故特再三诏告天下禅门,统归临济门下。亦有认为规定出家僧尼,持戒牒、烧戒疤、坐禅打香板等之举,亦是当时所定。同时又以自选在宫廷亲随打七参禅之出家徒弟,派驻嵩山祖庭少林寺,及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387001.html
  • 贵州佛教的经典、教义、教规、节日

    常住诸师,不准恶口两舌,挑拨是非,搅群乱众,违者立即迁单,如所犯情事重大,并送请法院究辨。   第八条 凡原住寺诸师,须将本己戒牒及身份证、会员证等件,先交常住保管,在期内,不得有触犯上列各条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792783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

    似赤、似兰等不正之色而得名,故又称缁衣。   古代丛林,僧众出外云游参访,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 。《敕修百丈清规》云:“将入丛林,先办道具。”所谓“道具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著

    索达吉堪布|出家|入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2333097526.html
  • 静波法师:维摩诘经讲义五-菩萨品第四

    所谓光严童子,自性光明不昧,了了寂照,常能庄严自心;有童真之德,故曰童子。是在家菩萨位居补处(不是菩萨戒牒,是位置)。现童子身助佛扬化,是同维摩、宝积等大菩萨一个鼻孔出气,即志同道合。童子,世俗而言,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维摩诘经|般若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2/13525519600.html
  • 从台湾斋教《龙华科仪》看其禅宗的传承与思想

    禅师为师,或传有临济宗门和尚支持其《五部六册》,都不是特别奇怪的事。  六、晚明禅宗丛林的衰落现象 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,对佛教严格管理。洪武六年(1373)通令全国免费发放戒牒,但出家资格从严,男子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3939253.html